202505 - 近况

2025-05-25

本博客所有文章采用的授权方式为 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
本博客欢迎转发,但请保留原作者信息!
新浪微博:@Lingxian_kong
博客地址:孔令贤的博客
微信公众号:飞翔的尘埃
知识星球:飞翔的尘埃
内容系本人学习、研究和总结,如有雷同,实属荣幸!

表达欲是弥足珍贵的。

时隔数月再次提笔。几周前因天气原因滞留奥克兰机场时,我连听了数期播客,有位主播的话直击心扉:”在 AI 浪潮汹涌的当下,人类天然的倾诉欲正在成为稀缺品。”

作为深度使用 AI 工具的 IT 从业者,我对此深有体会。技术文档的撰写、邮件的回复,甚至发布社交动态,我都会使用 AI 工具作为辅助。大模型公司仍然在持续用海量数据喂养模型,互联网上的内容正逐渐演变成 AI 的自我复读机,那些带着体温的”人话”正在被算法生成的字符淹没。

我的浏览器收藏夹里静静躺着几个关注多年的博客。即便某些内容已经并非兴趣所在,但仍会点开细读,字里行间跃动的是真实灵魂的温度。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坚持写作的初心:既为记录生命轨迹的吉光片羽,也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共鸣。虽知后者在当下近乎奢望。

曾关注的许多博客,有的已经定格在数年前的某篇日志,有的域名早已不复存在。当短视频的碎片蚕食着深度思考,当即时反馈的快感取代沉淀的耐心,真诚表达愈发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我偏爱播客的缘由:三五知己围炉夜话,观点在认知碰撞中迸溅火花,跟 AI 那种永远滴水不漏却冷若冰霜的输出截然相反。

虽然 AI 概念炙手可热,但与亲戚朋友交谈时,仍能感觉到技术鸿沟的真实存在。下载一个 AI 应用很简单,难的是构建有效提问的思维框架,更难的是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判断。这些隐形的认知门槛,正将许多人隔绝在技术红利之外。

说了半天的 AI,关于 AI 的话题太多,而且每天总会有新的话题出来,聊不透彻也聊不完。说说生活吧。

在新西兰栖居九年,在这样一个慢节奏的国家,一个深刻的感受是,每当回想几年前发生的事情,都恍如昨日。生活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围的社会,身边的朋友,城市里的建筑,图书馆里书籍的摆放,街道角落里的咖啡馆,甚至是遇见陌生人的寒暄,就如同一部慢放的电影,你知道时间轴一直在往前走,但每一帧,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发生的事,都记忆深刻。如同小溪里的涓涓细流,虽不像大海那般波涛汹涌,但却能真切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小女儿刚满五岁,正式踏入小学校门。每日清晨目送兄妹俩拉着小手步入校园大门时,总感慨养育工程算是完成一个里程碑。回头想想这几年,最困难的就是女儿出生时,疫情封城期间,医院不能探望,病房不能久住,超市购物需要排队,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柴米油盐和奶粉会被一抢而空。所幸新西兰大部分民众都比较理性克制,超市也都限购,不至于那么恐慌。

养孩子也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我们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家、公司之间奔波,孩子生病时的兵荒马乱,大人抱恙时的家庭宕机,现在回想起来仍不堪回首。

好在都过去了。

儿子女儿都长大了。上了同一所学校,自己都能照顾自己。晚上自己睡觉,早上自己起床穿衣服。女儿很聪明,有哥哥每天在身边陪着,做各种事情都有榜样,甚至受批评了也都有哥哥主动抱着安慰。而儿子到了需要汲取知识的年纪,关注的重心从最开始的多接触一些东西,到开始培养求知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至于学业,不要太差,跟上节奏即可。

除了没有更新公众号,我也有很长时间没发过朋友圈了。还是习惯了生活的平淡,心里没有太多波澜,也就没了随时随地分享的动力。不再热衷分享日常琐碎,但朋友圈的沉寂也并不代表情感的枯竭,可能是真正的共鸣可遇不可求吧。

工作上更是没有太大起伏,好在在新西兰的这几年,职场轨迹是在平缓上升。新西兰的 IT 市场虽无国内互联网的烈火烹油,却能换得珍贵的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职场里对技术细节要求不高,也不要求规模,更没有过于变态的需求,对于 IT 从业者来说,无需在繁琐的技术实现里消磨心性,也算是一种福利吧。

始终如影随形的,是人生的危机感。我想这跟在国内还是国外关系不大,地域差异改变不了普罗大众的命运底色。忙碌如此,也并未改变阶级跨越阶层,还是劳苦大众的一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终究要在各自时区与生活角力。但这不应成为懈怠的托辞和不努力上进的借口,否则跟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或许这正是人们为哪吒电影热泪盈眶的缘由:那份逆天改命的孤勇,恰是照亮庸常生活的火炬。

文章赞赏

赞赏码

文章评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