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惠灵顿

2018-06-06

本博客所有文章采用的授权方式为 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
本博客欢迎转发,但请保留原作者信息!
新浪微博:@Lingxian_kong
博客地址:孔令贤的博客
微信公众号:飞翔的尘埃
知识星球:飞翔的尘埃
内容系本人学习、研究和总结,如有雷同,实属荣幸!

本文转自我的公众号文章。

昨天听说微信把公众号文章的赞赏功能又恢复了,只是使用方式有些变化。我之前的文章虽然大都是原创,但基本没好意思提钱的事儿,总觉的做点好事还舔着脸要钱,一是拉不下脸,二是读者给不给钱我都会尽量坚持写,所以一直扭捏到现在,只是在前面一两篇文章的最后贴上了我自己微信钱包里生成的二维码,试试水,结果还真有热心的朋友友情支持鼓励,在此先对那些看得起我的朋友鞠一躬,深表感谢! 钱虽不多,但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默默奋斗,还有一些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刚巧看到微博大V冯大辉的公众号文章,也谈到公众号文章的赞赏功能,我一看既然大V都这么干了,我也不扭捏了,果断设置了新的赞赏功能,大家在文章末尾就能看到,有心的人可以直接划拉到文章最底端,点击操作即可,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你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既然主动开口要钱了,就想着还是写点啥吧。其实这篇文章我之前就已经写了一半,因为一直忙碌也没来得及继续,所以就一直搁着。写这篇文章的动机还是在我到温哥华参加 OpenStack 峰会期间的一些见闻感悟。因为我之前从未到过北美,对温哥华一无所知,倒是我媳妇以前出差去过,回来一顿夸,说到加拿大就去温哥华,华人多,气候好,所以温哥华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不错,有幸去一次,要好好感受一下。

到了温哥华,下了飞机坐上出租车就直奔酒店,路上就能看到大半个城市的风景。如果不是拿着行李,我挺想坐坐 skytrain,很多人翻译成“天车”,其实就是温哥华的地铁,但就跟重庆一样,有的路段是跑在路面上。温哥华的地址位置跟惠灵顿很像,依山傍海,气候我不了解,我是5月中旬去的,基本没穿过短袖,外面还是要套一层薄外套。但据说加拿大其他城市冬天很冷,也就温哥华还算好一些,这也许也是很多华人移民温哥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我的酒店在市中心,当时是周六下午3点半左右,出租车一路从机场开过来,交通还行,虽然没有感觉到堵车,但还是比惠灵顿要繁忙一些。

去年 OpenStack 峰会去了悉尼,也是第一次,作为国际大都市,悉尼的市中心跟北上广一样,高楼林立,大街上人头攒动。温哥华虽然体量上不如悉尼,但市中心的风格也一样,这对于一个从农业国家(或者畜牧业国家)来的人来说,会感觉很压抑,很嘈杂。特别是鸣笛这个事儿,习惯了惠灵顿人民的包容,就很难忍受其他地方的暴躁和随意。刚来惠灵顿的时候,朋友说,在大街上冲着某个人按喇叭,基本就是在指着这个人的鼻子骂法克尤,以至于在我来新西兰的第一年,我都不知道我的车喇叭好不好使。倒是我自己刚开始开车上路的时候,因为对交规的不熟悉被人哔过几次,自己理亏,只能灰头土脸的扬长而去。现在作为右舵驾驶的老司机,已经能够很从容的对其他违反交规的车哔哔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很有素质的克制自己。而悉尼和温哥华的大街上按喇叭就太随意了,走哪都能听见,终于体会到以前所不能理解的噪音污染的意思了。

因为是提前一天到温哥华,所以有机会在 city 到处走走转转。我出发之前就在网上搜了说温哥华有 china town,作为远离祖国的华人,我的挚爱还是中餐,尤其是湘菜,就爱吃麻辣的。到温哥华的第二天就撺掇着其他朋友一起去 china town 吃饭,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走在 china town 的大街上第一个感觉就是破败,周日晚上7点左右,大街上的人很少,说是 China town,但其实基本没有门面大点儿的饭店。而且在大街还会时不时碰到一些黑人跟你推销东西,跟着哔哔很久。最搞笑的是,有一处地方有很多老外摆地摊儿,指甲刀,袜子,二手鞋,牙刷,光盘(正经老电影),我的天,感觉就跟进了20世纪初中国小乡村的集市一样。哥几个一看,这形势不对,赶紧撤了,虽然远远的停了辆警车。

被黑人跟着的感觉似曾相识。2015年在巴黎的 OpenStack Summit 期间,我跟朋友逛埃菲尔铁塔,从塔上下来我们说在周边逛逛,结果在一个桥上被一群黑人围住,推销纪念品,个个凶神恶煞,得亏我们快速走开了,而且当时白天,周围人也比较多,没有起什么冲突。但那个经历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西方社会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黑暗。来惠灵顿后经常跟一帮朋友喝咖啡闲聊,有些人到过的地方也比较多,见的世面广,大家有时候就聊起新西兰和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再加上在网络上看到的其他国家的新闻,让我更加坚定了待在新西兰,待在惠灵顿的想法。我记得我在聊天的时候也说过,如果哪一天我要离开惠灵顿这个城市,那我一定是回国,绝不考虑去其他国家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除了安全,还有几个因素,比如种族歧视,比如市民素质。

说实话,西方国家真的没有国内安全。看看欧洲,基本被穆斯林和难民占领,因为一帮圣母婊脑残,把自个儿国家弄的乌烟瘴气。我记得看过一个视频,时间应该是一年前,一个法国电视台为了颂扬政府帮助安置难民,派了一个女记者到难民收容所直播难民的生活状态,结果一群难民把女记者拉到一个屋子里轮奸了,是的,就在直播现场。摄像师早跑了,刚开始现场主持人都惊了,不知所措,愣了几秒钟后赶紧说联系警方。其实收容难民这个事儿本身是好事,但得考虑自身国情,以及尊重反对个体的声音,这个决定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事儿,而是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做决定就要谨慎。美国就不用说了,时不时发生个枪击案,等啥时候禁枪了,啥时候算安生。其他几个州,非洲,南美直接不用考虑。其实还有一些北欧小国家应该也不错,但我已经提不起兴趣了。另外就是犯罪,我就觉得在西方国家的居民区犯个罪太容易了,到处都是漏洞。这方面新西兰尤其明显(除了惠灵顿,我只在德国波恩的居民区小住过一个月),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看当地的报纸,发现警察办案基本就靠走访以及在媒体上求助。偌大一个居民社区在关键路段连个摄像头都没有,而且周围到处都是绿地树林,犯罪分子作案之后都不带慌的,慢慢悠悠走哪儿都能逃脱。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安装摄像头就不尊重隐私,如果你觉得隐私大于安全,那我没话说,你出了事儿警察搞不定时你记得自己打自己脸,公共场合,大街上,装俩摄像头,侵犯你啥隐私了?明显利大于弊的事情。以前在国内看法制节目,讲拐卖儿童的破案过程,警方能利用公共区域和一些商户的摄像头一段一段的把犯罪分子的行踪拼接起来,短时间内迅速破案,避免了多少类似于电影“亲爱的”里面的悲剧。几个月前美国的章莹颖案,到现在美国警方都没能找到尸体。所以,在西方国家,还是老老实实买保险吧,别抱有侥幸心理。

种族歧视我在以前的公众号文章上有写过,目前为止,惠灵顿是我经历过的种族歧视情况最轻微的城市,就连隔壁的澳大利亚甚至新西兰的奥克兰都会隔三差五的蹦出华人被歧视的新闻。没办法,中西文化差异太大,在有些年龄稍大的西方人士的脑子里,白人至上的思想已经固化,有时这种思想还会影响到年轻人。所以,华人混西方社会,步履维艰,如果能相互扶持,就难能可贵。

所以,说了么多,回到本文主题,欢迎赞赏。

文章赞赏

赞赏码

文章评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章节列表